佛山市同济小学
五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教科版)
下册
第一章 运动和力
第一课时 我们的小车
教学目的:
通过用垫圈拉动小车,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指导学生知道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车的图片、记录本。
教学过程:
引入
提问:你们玩过玩具小车吗?玩过你们自己做的小车吗?你们在玩小车时,有过什么发现?
谈话:虽然玩具小车和真正的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包含着很多相同的科学道理。在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有哪些力影响它的运动,怎样影响它的运动。我们还要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制造我们心中的赛车。
探究过程
认识各种车。
·师: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车了。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车?
·出示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请学生辨认并讲述,老师进行一些补充介绍。
·介绍香港太平山的缆车。
安装一个小缆车。
让学生提提重物、用手掂书包、背书包等活动感受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压力,这就是重力。
师:我们可以利用重力来拉动小缆车吗?看看桌上的材料,它们分别有什么用?
分组安装,用垫圈把小车拉动,反复试几次。(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垫圈的拉力、重力、重力产生的拉力)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1)师: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但我发现各组的小车快慢不一样,请你们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推测:用手拉缆绳,使小车动起来,先估计最少用多少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再推测拉力大小怎样影响小缆车的运动,把推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小组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提问:你们打算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呢?
(4)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汇报、分析实验结果:从记录表中你们发现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有什么关系?
小结: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给小车装上动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物体被拉长、压缩、弯曲能产生弹力;了解一些对弹力利用的知识。
2、指导学生学会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能够做橡筋长度、绕的圈数、绕的方向对小车运动影响的实验。
3、培养学生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怎样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教学准备:橡筋、小车、长条形的三层板。
弹簧、皮球、锯条等能产生弹力的物体,有关弹力应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车辆运动是需要动力的,你们知道车的动力来源有哪些?
(汽油、天然气、电力、太阳能等)
2、提问:能不能给我们的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动起来呢?你们有哪些办法?(安装橡筋、弹簧、螺旋桨、气球等)
3、师:我们先用橡筋作动力吧!
二、探究过程
1、研究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1)谈话:我们为什么能用橡筋作动力,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2)实验:用手把橡筋拉长,体会手有什么感觉。了解橡筋被拉长时能产生力,这种力叫弹力。
(3)提问:还有哪些物体能产生弹力?
体验:让学生压一压弹簧,拍一拍皮球,弯一弯锯条……
师:人们利用弹力做些什么事情?
(射箭、拉力器、皮球、弹簧床、衣服上的松紧带、自行车的坐垫等都用到了弹力。)
2、安装橡筋的方法与小车运动的研究。
(1)分小组装配:给小车装上橡筋。
(2)小组演示。师:都是用橡筋做动力的小车,为什么运动的状况(快慢、距离、方向)不一样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3)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
(4)分组实验(选择一个因素),记录实验结果。
(5)汇报交流。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给小车安个螺旋桨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橡筋的弹力,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距离的关系。
2、学生学习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培养动手能力。了解螺旋桨的作用。
3、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
教学难点:知道螺旋桨的作用。
教学准备: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挂图或影像资料、小车、螺旋桨、橡筋、支架、木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竹蜻蜓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怎么玩吗?(请一个学生演示。)
2、谈话:它像什么?你们知道什么交通工具使用了螺旋桨?
3、看书上P6图片或有关图片。
4、提问:上节课我们给小车装上橡筋动力使它运动起来了,现在可以给小车装上螺旋桨使它运动起来吗?
二、探究过程
1、动手安装螺旋桨。
(1)观察材料,分组讨论怎样组装螺旋桨,怎样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
(2)动手组装。装好后,试着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
2、研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提问:橡筋绞紧的圈数会影响到什么?
(2)预测: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怎样的关系。
(3)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老师提醒学生: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时除了橡筋绞紧的圈数不同外,其余条件都要相同。
·每次要把小车放在同一起点线上。
·用手拨动螺旋桨一圈,橡筋就绞紧了一圈。
·要量出小车行驶的距离。
·每次实验,橡筋绞紧的圈数要有较大的区别,如第一次20圈,第二次40圈,第三次60圈。注意不要圈数太多,否则会把橡筋绞断。
(5)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归纳:橡筋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3、讨论。
·在第2课和第3课中,橡筋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两课的橡筋都被拉长了。第2课的橡筋是直接拉长,第3课中的橡筋不是直接拉长的,而是在绞紧时被拉长的。)
·这两课中,橡筋产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这两课都是利用橡筋的弹力使小车运动。第2课橡筋带动轮子转动推动小车前进,第3课橡筋带动螺旋桨转动小车前进。)
课后拓展。
提问: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选择一个问题来讨论: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实验?实验时观察什么?怎样记录?你们预测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安装反冲力小车。
2、通过玩气球、安装反冲力小车的活动,了解反冲力的作用和反冲力的方向。
教学重点:会用气球作动力推动小车。
教学难点:理解反冲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配套学生材料袋。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都玩过气球吧?气球有哪些玩法呢?今天这节课让你们来玩一玩好吗?
二、探究过程
1、玩气球。
(1)谈话:老师看见好多同学都把气球吹足了气然后放开,气球怎么样了呢?再试一试,并仔细观察。
(2)提问:气球运动起来了,它朝什么方向运动?可以让气球沿一个方向运动吗?
(3)小组根据材料袋中的材料进行实验。
2、用气球推动小车。
(1)师问:气球能推动小车运动吗?
(2)分组实验: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松开气嘴。
(3)研讨:我们的小车是怎样运动起来的?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
(4)再次实验,提出要求:
·把手靠近气嘴处,感受气体是怎样冲出来的。
·调换气球固定在小车上的方向,观察这时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变化。
(5)归纳:像气球这样推动小车的力叫做反冲力。小车是靠气球里空气的反冲力运动的。
3、反冲力的应用。
(1)我们还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节日燃放的烟花等。
·喷气式飞机:机内的喷气发动机,把汽油或煤油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从发动机的喷气口快速向后喷出,飞机受反冲作用快速向前飞行。
·火箭: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现代火箭用高能物质做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连续不断地向后喷出,使火箭高速飞行。
(2)播放火箭发射时的影像资料。
(3)反冲小车的启动与火箭的启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它们都利用了反冲的原理,但是小车利用的是压缩空气的反冲力,火箭利用的是高温高压燃烧气体的反冲力。)
4、小结。
(1)师:在1到4课的学习中,我们使用了哪些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
(2)归纳、提升认识:小车怎样才能运动起来?
(小车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起来。)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小车载重
教学目的:
1、实验研究小车载重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3、了解汽车限制载重的事实,能对这个事实作出自己的分析。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载重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对汽车限制载重的事实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玻璃弹子、小沙子袋或小石块、长条形的三层板、小车、垫圈、夹子、挂垫圈的小钩。
有关发生汽车超载交通事故的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已经用重力牵引、橡筋的弹力、反冲力等多种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了。小车当然是要装东西的,让我们用小车载些东西吧!
对于载重后的小车,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二、探究过程
1、研究小车的载重与运动。
(1)推测:小车载重后,它的运动会加快还是会减慢?
(2)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思考:·研究载重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在我们让小车运动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操作和控制?
·实验顺序怎样安排才好?先拉最重的还是先拉最轻的?还是不管什么顺序都一样?
(3)汇报实验方案,全班研讨。
(4)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
(5)汇报实验数据,归纳:拉力一定,小车载重增加,运动速度变慢,你
们是怎么想的?
(6)思考:我们的推测正确吗?为什么拉力一定,小车载重增加,运动速度变慢,你们是怎么想的?
2、汽车为什么要限制载重。
(1)讨论:如果给小车不断增加重量,会发生什么现象?
(2)播放录像:
·汽车由于超载而引发的事故。
·货车上印的载重多少吨的字样和公交车上印的准载多少人的字样。
(3)提问:
·你们想对超载的司机叔叔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乘客,但你要乘坐的汽车满员了,你该怎么办?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的: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会做出测定小车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2、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光滑、粗糙程度),运动状况(滚动还是滑动),小车的重量(对地面的压力)有关。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重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橡皮擦、新鞋底、长条形的三层板、两个相同的侧面为方形的瓶子或木块、纱布、两个同样的圆柱形的木块或塑料块、小车的载重物(玻璃弹子、小沙袋或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用铅笔写错了字,总免不了用橡皮擦去擦。观察一下擦过以后,纸面和橡皮擦有什么变化?
2、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
师出示新鞋底和旧鞋底,让学生作对比观察;观察新轮胎和磨损很厉害的旧轮胎的照片。
3、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认识摩擦力。
(1)师:汽车运用时要与地面发生摩擦,走路时鞋和地面要发生摩擦,擦去铅笔字时橡皮擦和纸之间要发生摩擦,其实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发生摩擦。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摩擦吧。
(2)实验:将手按在桌上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比较用力大小。反复几次,用新体会。
(3)归纳:由于摩擦,物体与动时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讨论:你们认为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会作出许多假设,需要老师对这些假设进行整理,选出物体表面粗糙或光滑、物体滚动或滑动和小车重量这几个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他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
(2)预测:摩擦力的大小与这些因素有怎样的关系?
(3)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下面这几个问题?
·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滚动和滑动哪个摩擦力大?
·小车重量与摩擦力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4)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法,全班研讨,确定实验方案。
·比较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的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师问:木板倾斜角度不同,使小瓶下滑的力有什么不同?明确木板越倾斜,小瓶受到沿木板向下的拉力越大。由于小瓶刚好运动起来时受到的拉力也就是小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所以小瓶在木板倾斜角度大时才运动起来说明受到的摩擦力大。
·比较滚动和滑动的摩擦力。
·研究小车重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5)提问:相同载重量的小车实验只做一次好还是多做几次好?要不要做几种不同载重量的实验?为什么?
(相同实验重复做,多选几种不同的载重量来实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因为只做一次实验,结果可能是偶然的,只有多次实验结果都相同,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6)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7)汇报实验数据,归纳:物体在粗糙表面运动比在光滑表面运动摩擦力大。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大。小车重量越大摩擦力越大。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运动与摩擦力(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汽车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启动和运动,也是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制动。
2、了解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了解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汽车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而又要利用摩擦力。
教学准备:小车、长条形的三层板、垫圈、胶带。有关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观察我们制作的小车,想一想它在运动时,哪些地方会产生摩擦力?这些摩擦力起了什么作用?
(车轴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阻碍着车轮的转动,也就阻碍了小车的运动。)
二、探究过程
1、小车运动与摩擦力。
(1)提问:汽车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摩擦力是不是只有害处而无用处呢?汽车运动和停止要靠轮子,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会出现什么情况?
(2)播放录像:汽车车轮在淤泥里打滑,无法启动;下雨天,汽车在光滑的路面刹车,车子很难停下。
(3)师:对这种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
汽车启动和运动离不开轮子与地面的摩擦;汽车要迅速停下来,也离不开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4)谈话:小车刹车时摩擦力有多大才能使行驶的小车停下来?我们来做个比较小车行驶和小车刹车时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讲解实验方法:
·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实验,从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直到用手轻轻敲桌子小车可以动起来,这时的垫圈数可以表示小车行驶时受到的摩擦力。
·把上面实验中小车的轮子和车身用胶带粘上,不让轮子转动,再重复上面的实验,这时的垫圈数可以表示小车刹车时受到的摩擦力。
(5)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对比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小车刹车时受到的摩擦力比行驶时大得多,也就是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大得多。
2、增加或减小摩擦力。
(1)讲解:摩擦力有时很有用,需要设法增大,有时又有危害,必须设法减小。
(2)出示挂图:车轮中的轴承,车轮胎的花纹,装上防滑链在冰雪路上行驶的车辆。提问:这些设计是为了什么?
(3)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来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
(旱冰鞋下安装轮子是为了减小摩擦力,可以滑得更快,应用了滚动比滑动摩擦力小的道理。鞋底下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以免走路滑倒,应用了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摩擦力大的道理。)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控制小车的快慢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控制小车快慢的实践探究活动:充分地找出影响小车速度的因素和方法,有效控制小车达到规定的速度。
2、体验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而这个问题是有多种解决方案的。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寻找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经验控制小车行驶的快慢。
教学准备:长条形的三层板、小车、粗线、夹子、垫圈、挂垫圈的小钩、橡筋、粉笔、载重物(玻璃掸子、小沙袋或小石块)、气球、螺旋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各种车都是可以控制运动快慢的,我们能控制小车运动的快慢吗?怎样控制呢?
二、探究过程
1、研究什么因素会影响小车的快慢。
(1)提问:回顾我们前面的研究结果,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小组交流:回想我们各自的经验,说说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影响小车运动快慢?把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都填在记录表中。
(3)提问:在以上方法中,哪些因素在课堂上容易控制?哪些不容易控制?请把在课堂上最容易控制的因素选出来。说说它们为什么容易控制?怎样控制?
(4)小结:你们从不同方面找到了控制小车快慢的多种方法,都是有道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上还要考虑是否容易实施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选择那些在操作上容易控制的因素。
2、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比赛。
(1)宣布比赛任务:让小车在3~5秒内行驶60厘米。
(2)分组讨论: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你们打算怎么做?
(3)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要求:
·确定好比赛的路程是60厘米。
·每次实验后,记录好所用的时间。根据结果,调整控制的办法再做,使它更逼近我们的任务。
·达到任务的要求后,为了避免偶然性和测量的不准,还要再实验几次。
(4)汇报研讨:
·展示实验结果。
·介绍实验的过程。说说各自采用的方法,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哪些方法控制的效果明显,哪些不那么明显?
·给完成任务的小组发奖。
(5)改进或再比赛。
没有完成任务的小组再次实验。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设定在更小的时间范围再进行比赛。(如让小车在4秒内行驶60厘米)。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设计我们的赛车
教学目的:
1、通过设计和制作小赛车,让学生自觉和有目的地经历设计的过程和动手制作的过程。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设计程序,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感受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设计小赛车,了解和体验设计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设计我们的赛车。
教学准备:发动学生收集有关赛车的资料,教师事先做好的、可供学生借鉴的赛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从第一辆汽车发明到现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已经根据自己的需要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车。
(2)出示太阳能汽车、月球车和卡丁车的挂图。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车吗?它们分别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要?你们还知道哪些新颖的车?
(3)提问:我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制造一辆小赛车呢?
二、探究过程
1、怎样设计我们的赛车。
(1)谈话:先来看看真正的赛车是怎样设计的吧!赛车的要求是要很快加速到每小时300千米以上的速度,还能平稳控制。设计师是按什么程序来设计的呢?他们是怎样思考的呢?请阅读课文和收集的资料后讨论。
(2)阅读资料、交流讨论。
(3)师生一起研讨。
2、设计赛车。
(1)观看本单元最后四种车的图,说说这些车有什么特点,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么制作的?
(2)谈话:现在我们都是著名的汽车设计公司的成员,马上开始设计赛车吧!怎么设计呢?
提出要求:
·明确设计任务。
·组内成员各自列一个好主意表,然后交流。
·讨论怎样分工。
·给小组的赛车取个名字。
·研究设计图,选好赛车的动力、材料和形状。
·制作。
·测试。
·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改进。
(3)小组设计活动。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10课时 制作我们的赛车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对他们有意义的设计交流和评价活动。
2、在交流赛车设计和评价赛车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设计过程的认识;提高制作科技作品的兴趣;加深对运动和力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交流、评价赛车设计。
教学难点:能对小赛车作出评价。
教学准备:制作好的赛车;赛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是否都制作完了小赛车?愿意把你们的赛车介绍给大家吗?
二、探究过程
1、交流赛车设计。
(1)师: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交流。
·你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设计制作的过程是怎样的?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在小车上应用了哪些科学知识和技术?
·赛车有什么特点?
·成功之处在哪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有什么遗憾?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请大家帮忙想办法?
……
(2)分组讨论,准备交流内容。
(3)交流研讨。
2、参观、评价活动。
(1)谈话:我们的赛车做得怎么样?让我们把作品放在桌上,大家一起来参观吧!
(2)要求:
·每组轮流派一名同学作讲解员,负责给参观的同学介绍、释疑。
·其他同学到各组参观,可以提出问题,了解想了解的事情。
·参观后给同学的赛车写一段评价语,要抓住特点和要点。
3、赛车活动。
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赛车。可以分为两个项目:谁的赛车跑得最远?谁的赛车跑得最直?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时 间
第一课时 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感受时间在存在以及关注我们每天流逝的时间。
2、经历运用各种方法感受1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合理地估计10分钟、1小时我们能做哪些事情。
3、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在流逝。
教学难点: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
准备秒表(或者手表)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谁能不看表就知道现在大约是几点钟了?
二、探究过程
现在几点了。
可以根据什么来估计现在几点了?
说说我们的估计。
再看看自己的手表或时钟,现在几点了?你的估计对吗?
2、1分钟有多长。
(1)看你们的时钟或者手表上秒针的转动,秒针转动一圈表示多少时间?在看表的这段时间里,时间已经从我们身边流逝了1分钟。
(2)不看时钟,我们估计一下1分钟时间有多长。我们有多少钟方法?
(3)分小组讨论估计1分钟多长的方法。
(4)怎样可以使我们估计更加准备?
(5)10分钟我们能做哪些事情?怎样估计?
(6)小组合作讨论用哪些方法估计,怎样才能估计准确?
(7)1小时呢?
3、过去多长时间了。
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
离我们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你觉得这节课过得快还是慢?
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我们这节课时间真的特别短吗?
时间有快慢吗?
4、小结。
三、课后作业
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
收集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
太多了,你留个邮箱吧?看对不对?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爱护、保护土壤。
3、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师准备】1个烧杯(内有水)、玻璃棒;
干土、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火柴;
玻璃片、滴管
【分组材料】
桌面上:土(培养皿)、镊子、放大镜、白纸
桌洞内:1个烧杯(内有水)、玻璃棒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诵读名言:大地,你是万物之母。------墨勒阿格
师生交流: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
一、生活切入引课题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看大屏幕(土壤的形成)
2、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土壤)你对土壤还有哪些了解?
4、土壤像妈 妈一样养育了许许多多的的动物和植物,那么她是用什么来养育他们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分小组,先来观察土壤
二、师生互动趣探究
(一)观察土壤:砂、土、腐殖质、水、空气等
1、要求:(我们先来观察土壤)土壤里有什么?
⑴把土壤放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必要时可以借助放大镜,
⑵用镊子把发现的东西分类放成几小堆。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理解腐殖质:⑴教师讲:根毛、叶子…腐烂,动物尸体 腐烂,腐殖质
⑵补充视频,你对腐殖质有什么了解?
3、(腐殖质、砂、土是我们观察到的)土壤里还有什么?(水、空气)
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土壤里有水、空气吗?
4、土壤里面有什么?
(二)砂、土、腐殖质的分层
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下面继续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借助水
前段时间(带领学生做):把土壤放在水里,放的量?搅拌均匀,使土壤在水中自由沉淀,几分钟后,会有什么发现?
后段时间:(指盛有土壤的烧杯)你有什么发现?
(三)腐殖质(演示实验)
除了用水研究土壤,我们还可以用火来研究----------给土壤加热会怎样呢?
教师材料:干土、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火柴
1、教师演示实验(提示学生:实验用的是干土)
2、观察、交流:看到什么?(白烟)闻到什么?(难闻的气味)
3、教师小结:土壤中有能燃烧的物质-------腐殖质
(四)无机盐(演示实验)
(指盛有土壤的烧杯)上面的水看起来很清澈,你猜里面可能有什么?
1、(在玻璃片上滴上一滴)教师演示实验
2、玻璃上有什么?(脏痕迹,嘎巴)(利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无机盐 我们常叫它矿物质 它能溶解在水里面
它有什么作用呢?(补充文字资料)交流
(五)总结:土壤是一种怎样的物质(混合物)?这节课有有什么收获?
三、生活实践与应用
土壤是……这几种成分的混合物,它的成分丰富。她就像我们的妈 妈,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土壤?
下课后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桌上的土壤?
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 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方面的特征。
(2) 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
(3) 初步会用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 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矿物分类。
(5)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综合法、讨论法、比较法
3、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二、教学准备
矿物标本、白色瓷板、各种宝石图片或课件、小刀、铜钥匙、玻璃、有关矿物资料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连线题
石英棕红色做爽身粉
金刚石呈六角形、透明做铅笔的主要原料
石膏最柔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
赤铁矿最坚硬做钻头
石墨白色、光泽很暗淡做颜料
滑石容易被擦干净做石膏像
4、以《矿物城漫游》为题写一篇文章或画幅漫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4.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四、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热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先通过学生用手触摸来感受到金属条中热量的传递,进而判断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金属条中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目的是要用眼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及过程。
第二个活动是: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这一教学环节希望学生能更深入地观察热传导现象。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往往会认为热传导是一个线行的过程,经过上面的实验观察活动,似乎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认识。热传导真是这样的吗?教科书设计了观察金属片中的热传递的活动,这项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导产生新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从教材安排的来看,学生在经历第一个探究活动后就能准确地得出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第二个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的观察,使其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金属片上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对第一个实验的拓展,从点到面,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热传导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
《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承接了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在第五课中经历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时,学生已经初步感觉到了热量会传递的现象。同时,第七课《传热比赛》中又应用到了热传递的结论,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分析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到的认识,在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热传导。
科学词汇:热传导
(二)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科学方法:实验、观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核心价值观:乐于交流,认真倾听,尊重他人,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学会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初步了解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
三、说教学过程 1、为激发学生兴趣,我首先用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曾经看到过的物体沉浮情况,了解学生的经验
出示砖块,演示把砖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
教师板书:沉 2、再出示木块,演示把木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教师板书:浮 这里确定了沉和浮的参照标准
3、教师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塑料块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猜测后,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塑料块的沉浮状况,并指出像塑料块这样,只要物体有一小部分接近或者露出水面,都属于浮的情况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1)把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放在桌上,让学生预测,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并把预测结果和预测的理由填入表格; (2)、给学生发水槽,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并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注意:必须先让学生预测和思考,然后做实验验证
)
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
·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金属条、热水、课件
学生准备:试管夹、蜡烛、凡士林、火柴、金属条、涂有蜡的金属片、三角架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5、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热传递的过程和火柴掉落的方向.
板书:热温度较高温度较低6、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蜡烛被点
燃后,热传递到金属条加热的一端,使金属条从加热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又传递给与它直接接触的火柴,这说明热也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实验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师:如果把热源放在不同的角度,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事先在金属片上涂有蜡,如果在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的一个点)进行加热,请同学们先猜想金属片中的蜡会怎样融化?(学生推测)1、课件演示做法,同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2、学生进行实验.3、汇报实验现象.4、师小结.(课件演示)三、总结1、通过这几个实验,你们有哪些收获?2、总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课件展示)